創作者經濟將會發生什麼事?其實還有很多未知數,唯一比較可以確定是,在 ChatGPT 帶動之下,未來 AI 人工智慧工具跟應用,將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創作者應該要學習利用這些「虛擬小幫手」,加速內容書出、提高創作產能。
這篇文章將幫大家列出,創作者都需要知道的 6 件事!
你必須要清楚掌握,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,是如何運作的,只有了解遊戲規則,才能在變動下,很好的因應面對。無論你最後是否會走向全職創作者,建議都可以好好看看!
1、多數全職創作者,至少經營 3 年以上自媒體
全職創作者的成功故事,總是激勵人心。
多數創作者,其實在發揮影響力前,已經營自媒體好幾年,但我們往往只看到,呼風喚雨、叱吒風雲那面,而忽略他前面的持續努力跟默默等待。
要當一個全職創作者,其實需要很強大的自律能力,以及時間管理能力,因為清楚知道目標是什麼,所以必要時,需要延遲享樂。
百萬 YouTuber 洋蔥(Onion Man)就曾在影片中透漏,他跟阿滴、賤葆等全職創作者好友們,花了 30 萬去北歐旅行,表面令人稱羨,但大家其實都沒有好好玩到。
因為無論到哪個景點,每個人在第一時間,想得都還是工作,包括取景,畫面構圖要怎麼安排,甚至要不斷重複對著攝影機 re 稿,每個行程幾乎都會待上平常人 2 倍時間,讓整趟體驗大打折扣,這些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,只有親身體驗,才能了解個中滋味。
2、收入會是全職創作者首要考慮因素
很多人一開始進入創作者領域,可能是因為好玩、有趣,慢慢地,做出一些不錯的成績,找到成就感,覺得自己對這件事,是充滿熱情的,就會開始思考,如果能把興趣跟職業結合,那該有多好!
「我如果花更多時間,在內容創作上,應該能夠做出更多好的作品吧?」
想像總是美好,但我們必須要提醒你,全職創作者其實就像創業一樣,它的確有機會,讓你獲得不錯的收入,但只要一不工作,你就沒有錢。這份責任令人興奮,但也會因旅途的未知,而伴隨著說不出的恐懼。
有些創作者,提前預想到這個狀況,為了讓自己有全力衝刺的本錢,準備了「追夢基金」,然而,除非你有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,已全然無後顧之憂,否則,當你一邊努力創作,一邊看到銀行帳戶數字,連續幾個月直線下降,絕對會有壓力跟負擔,沒有人能夠為此做好完全的心理準備。
追求理想抱負、滿足自我實現,是一件很棒的事,但我們總得先讓自己生活無虞。
建議你,手邊至少要預留半年,甚至 1-2 年的生活費,只有經濟安心,才能放膽去追尋夢想。
3、職業倦怠是全職創作者都會碰到的事
當夢想變職業,過往從創作中得到的快樂,不知不覺受到破壞。
一開始,可能是持續創作的產出壓力,忍不住跟別的創作者追逐比較;緊接著,在不斷嘗試中,你或許找到了流量密碼,有很好的成效,但必須以相同的方式,做著很雷同的事情,日復一日、有些乏味,而且重點是,很多時候,你必須要獨自工作。
當成長期過了,自媒體到了停滯期,怎麼做,效果都不好;更別說,還會陷入倦怠期,靈感枯竭,完全想不出內容;好不容易有些知名度,可能還會被酸民批評攻擊。
各種低潮讓你有些迷失了,忍不住對自我產生懷疑,「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?」
這些都是會有可能會發生的,隨著不同的階段,你會有不同的煩惱。最讓創作者煩心的,可能是生活失去了平衡,再也找不到創作的快樂。
其實,不只是全職創作者,即使是一般上班族,都會有職業倦怠的時候,只要發現身體或心情出現警訊,我們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,完全的遠離工作,不收 Email、不要看訊息留言,最好連社群都不要打開,在家看本喜歡的書,或是透過運動、冥想,甚至是安排個旅行,讓腦子徹底放空、好好休息。
只有這樣定時清空大腦,你才能重新找回熱情!
4、有自己的平台,是對創作者最安全的方式
全職創作者會覺得職業倦怠,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關鍵原因,就是無論是 YouTube、Facebook 還是 IG,演算法都在不斷改變,為了搶得先機,除了要密切觀察社群趨勢,還必須要不斷調整內容發布的形式,以取得流量紅利,其實這些都讓大家在無形中,產生莫大的壓力,感到疲憊不堪。
與其追逐一些你無法完全掌握的事情,倒不如將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地方,比如說,自架網站、部落格,並將粉絲開始轉移到自己的平台,用 Email 行銷來跟粉絲進行密切互動。
已經有不少創作者,提早明白了這件事,他們學會用一個創業者角度來思考,運用現有手邊資源、個人品牌影響力,來達到最大的效益!
5、找到適合的生財方式,打造多元穩定現金流
根據調查,大多數全職創作者,都無法單純從內容創作中,獲得足夠的收入。
很多影音創作者表示,如果光靠 YouTube 上的 AdSense 廣告收益分潤,其實是無法過活的,真正能夠帶來收益的方式,其實還是要靠品牌合作業配案。
但由於全球經濟形勢嚴峻,2023 年品牌廣告預算大幅下降,不少廠商削減行銷費用,能拿到預算的,還是會集中在聲量比較大,或是帶貨能力比較強的創作者身上。
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近年短影音儼然改變了內容趨勢,尤其是 Tiktok 成為新世代寵兒,但現實情況是,短影音其實無法為品牌帶來實際效益,即使再強的創作者,也很難在這麼短的秒數,好好的介紹完一個品牌,導流效果也是有限,所以仍有不少企業主選擇觀望。
說了那麼多,想告訴大家的是,社群媒體可以當作流量、曝光的來源,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變現管道。
別把所有精力都壓在同個社群平台,你應該要思考的是,如何將你的知識技能,包裝成可以銷售的產品?可能是提供顧問諮詢、銷售數位商品,甚至是開線上課程。
6、疫情後的顯學,創作者陸續投入線上教學
最後,我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想跟大家分享。
記得在 2021 年 5 月時,COVID-19 疫情一度非常緊繃,原本習慣於實體教學的講師顧問、舉辦現場活動的單位,被迫投入線上課程,學習使用線上工具,舉辦直播活動;結果到了年底,疫情趨緩,大家又馬上衝回實體。
來到 2023 年,2 年過去,已明顯感受到不同。雖然疫情也是慢慢降溫,但線上課程跟直播活動,熱度僅微幅下降,無論是講師還是學生,似乎都越來越習慣,這樣的遠距學習方式;也有越來越多創作者,想要投入線上教學領域!
原來,疫情已在不知不覺中,改變了大家的思維跟習慣,不知道你也有這種感覺嗎?